可见,以三百六十行为切入口关注民间生活及风俗,可以是外国游客,也可以是本国民众;可以是民间画工,也可以是文人雅士。
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清代民间艺人绘画稿本《北京民间风俗百图》,收录的图画均出自民间艺人之笔,描绘内容包括中医诊脉、高跷、耍飞叉、背包送报人、做蜡烛者等。
陈师曾画的《北京风俗图》,现藏于中国美术馆,书中有34幅近乎速写或漫画的风俗图,主要用来讥讽时事,生动呈现了斑斓多姿的人间世态。
这两本书,一个是民间的彩色工笔,一个是文人的笔墨情趣,细看之下会发现文人雅士和民间画师各有所长。就画作本身而言,陈师曾可能更受到推崇,他的笔墨情趣直到今天仍然别具一格。但如果想了解北京的风俗,只看陈师曾的风俗图是不够的,那些民间的工笔重彩胜在细节,可能更有参考价值。
只要有机会就去热闹的场所,在拥挤的人群中穿行
最早出版《北京风俗图谱》的时候,封面并没有署青木正儿的名字,而写的是“内田道夫解说”,从第二版开始才署上了“青木正儿编图”。
我们应当承认内田道夫这位中国文学小说研究专家的贡献。
举一个例子,在开篇的《春联门神》解说中,内田道夫引用了《风俗通》《荆楚岁时记》《晋书》《梦溪笔谈》《岁时广记》《清俗纪闻》等来自中日两国的多份资料。
事实上,书中的每一幅图,他都能够引经据典、仔细解说。所以,《北京风俗图谱》出版的时候,青木正儿才会特别致谢内田道夫。
可后来我们越来越觉得,青木正儿发凡起例的苦心孤诣,也许更值得表彰。青木正儿就像一位导演,对这本图册的成功起了关键性作用。
1964年平凡社版的《北京风俗图谱》中,印有青木正儿的原编者序,中间一段讲述他在北京的游历,很能见作者性情——
本来我是以戏曲小说为中心研究文学的,故而对相关的风俗特别有兴趣。前些年游江南之际,虽走马观花,但不敢稍有懈怠。由于在北京逗留了一年,所以能有机会专注实地考察。在那里,只要有机会就去热闹的场所,在拥挤的人群中穿行,或是在庙会的小摊儿上闲逛,或是在僻静的胡同里徜徉。我觉得,北京虽然还保留着很多旧的风俗,但也逐渐随着西化而消失。如果现在不将其记录下来,不远的将来就会湮灭。
作为一个留学生,“只要有机会就去热闹的场所,在拥挤的人群中穿行”,如此心态兼及旅行者的好奇、研究者的严谨以及诗人的浪漫情怀,有点像谈论“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的本雅明。
此外,青木正儿的随笔《竹头木屑》中谈及北京生活的内容,或许可以与《北京风俗图谱》的制作进一步互为印证。
《竹头木屑》中有一则撰于1927年1月的《从春联到春灯》,对当时北京新年的描摹十分精细——
我在北京过了一次正月,当然是农历,年底哪里都是忙乱的,我辈闲人被称作溜达派,为了名副其实,就来到熙熙攘攘的东四牌楼大街信步走去,旁观街上的景象。中国正月以春联开始,以春灯谜结束,这表现了文字大国的风雅……我希望这斯芬克司一样的老大国,留着谜让世人去猜。
陈列在货摊上的每一件物品,是教给我知识的良师
《北京风俗图谱》的一大特点,是岁时和名胜的结合。岁时记在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学门类,每一个节气都有大量专门的诗歌来描述。但《北京风俗图谱》跟一般的岁时记不一样,它把岁时与城市里的名胜古迹或场景联系在一起,如“厂甸年节”“什刹赏荷”等,春节在厂甸里面卖书、卖杂物,夏天在什刹海赏荷花,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风俗图谱》的“市井第六”,最接近传统的三百六十行绘画。但区别在于,它的一图中包含很多行当。
例如,第15图“卖豆腐及其他”,由右往左看,第一排卖豆腐、锯碗、卖茶汤,第二排卖炸豆腐、磨刀、卖绒花,第三排卖夜壶、卖鲜花,还有乞丐和打堂锣算命,十个身段及神态各异的人物就这样栩栩如生地向我们走来。放在别的画册,这可需要十个单页来表现。
青木正儿不满足于职业介绍,还希望将其动态化、场景化。如第5图“隆福寺庙会”,各种摊贩已然就位,以妇孺为主的游客穿梭其间,烟火味十足。
1938年12月,青木正儿在《竹头木屑·烟盐闲话》中对此情景还有所追忆——
我游学于北京时,经常独自前往隆福寺,从书本上也许无法了解到的中国人的生活缩影,在那里非常典型地简洁地展现给人们。陈列在货摊上的每一件物品,不仅仅让我感到新奇,还是教给我许多知识的良师。
这种场景化的呈现方式,在游乐、伎艺两部分尤其明显。常见于其他风俗图的卖茶、养鸟、放风筝,在《北京风俗图谱》的“茶馆”“养鸟”与“童子嬉戏”中全都场景化,画面饱满且富有戏剧性,而不是孤零零的个人或职业介绍。
再看《北京风俗图谱》“伎艺第八”的第16图,不仅有京剧的戏台、角色、乐器、观众,还有傀儡戏、皮影戏、说书、大鼓书、道情、莲花落、高跷戏、跑旱船、耍狮子戏、武艺国术等,画面都很饱满,构图及笔墨颇为精美。对于讲授中国戏曲或曲艺的学者来说,这是十分难得的辅助材料。
最后,想以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话作为此次演讲的结尾——不管怎么说,中国的思想,都是人类的故乡之一。青木正儿对于城市文化生活的了解,兼及这座城市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这份旅行者的好奇、诗人的浪漫情怀、学者的严谨治学、批评家的犀利观察,正是我所钦佩的。
(作者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