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荟萃 > 正文

古琴——中国文人的乐器

发布: 日期:2021/5/26 来源:《重庆文史馆讯》总第168期 浏览:

 古琴名曲中的文化精神

从两汉开始,中国出现了很多著名琴家及名曲,比如蔡邕、蔡文姬父女。蔡文姬留下了《胡笳十八拍》,蔡邕留下焦尾琴的典故。据记载,蔡邕有一天听到烧柴的声音非常好听,于是赶快把这块木头抢出来,发现是一块做琴的好材料,但其中的一部分已经烧焦了,做成琴后便叫“焦尾琴”。魏晋南北朝有一批著名琴家,如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等。到了唐代,不但曹柔发明了减字谱,且出现了非常有名的斫琴家——造琴、做琴的名家。当时四川雷氏家族专门做琴,唐代名琴“九霄环佩”,一直流传到今天。

古琴有许多代表性曲目,最著名的古琴曲之一是《流水》。1977年,美国太空总署向外太空发射两颗“旅行者号”探测器,据说有一张10亿年都不会坏的唱片,上面录着人类主要语种的问候语以及代表人类文明的若干首音乐,其中代表东方或者说代表中国的一首乐曲,就是古琴曲《流水》。《流水》在琴谱上本来是两首,一首叫《高山》,一首叫《流水》。《流水》是人们最常听到的,它的乐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但目前普遍听到的谱本是《天闻阁琴谱》,《天闻阁琴谱》是川派一位叫张孔山的琴家所传下来的。《流水》最早见于《列子·汤问》,里面讲到两个人,一个叫伯牙,一个叫子期。《列子》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伯牙弹琴,子期听,伯牙是个琴家,据说他在船上弹琴,先弹了一首,子期一听,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他又弹了一首,子期一听,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来历。因为子期懂得伯牙弹的琴,懂他的音乐,于是汉字里出现了一个词汇:知音,从字面上讲就是懂得音乐,但汉语里“知音”不仅仅是懂音乐的意思,它指的是“你知道我的心”,即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后来演变成各种传说乃至戏剧形式,明代的冯梦龙把它改编后放在“三言两拍”的《警世通言》里,据说冯梦龙还专门到伯牙的老家做过田野调查,伯牙老家说话用方言,说“子期遇伯牙”这句话中的“遇”字,冯梦龙以为是姓“俞”的“俞”,于是就变成“子期、俞伯牙”了,俞伯牙有姓,子期也得有姓,于是给了他钟姓,这都是后来的传说。这个传说中最后一个情节最震撼人心,就是子期死后,伯牙就把琴摔了,终生不再弹琴,因为知音没了,琴是弹给知音的。他的行为如此决绝、激烈,反映了琴人对知音的敬重、珍视,中国人历来认为知音难得。

还有一首名曲叫《梅花三弄》。中国文人把梅兰竹菊作为文人推崇的品格的象征,《梅花三弄》是一首专门彰显文人品格和气质的乐曲。据说这首古琴曲是根据古代笛曲改编的,说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王徽之,王徽之的父亲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他的兄弟叫王献之,三人都是著名的书法家。但王徽之不因书法而名世,而是因为他性格、脾气太自然了,太自我了,所以留下了许多故事。比如《世说新语》中的“雪夜访戴”,讲的是他有一个朋友叫戴安道,住在很远的地方,有一天晚上大雪,他突然想起戴安道,要去看他,马上叫来船,坐着船连夜去访友,船冒着大雪走了一夜,好不容易到了戴家门口,他看看人家的家门,跟船夫说:返航。船夫觉得奇怪:不是来看朋友吗?怎么没看就走呢?他说,我是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王徽之就是这样一个人。另一个传说是有一次他也是坐在船上,这时候路上过来一辆车,有人告诉他,车上坐的是大将军桓伊,据说他是笛曲《梅花三弄》的原作者。两人互相闻名,王徽之一听说是桓伊,就拦住了他的车,当场说道:“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让桓伊为他吹笛。大将军桓伊也素闻王徽之的名字,没有生气,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胡床是古时的一种轻便坐具。桓伊倚着胡床吹了“三调”,据说这就是《梅花三弄》的“三弄”。这个故事中,最让人惊奇的是,大将军不仅不生气,下车就吹笛,而且吹完笛上车就走。《世说新语》只记载了六个字:“客主不交一言”,两个人什么话都没说,一个吹完,一个听完,一个上车走,一个继续坐船走。为什么“客主不交一言”?音乐由最好的演奏家吹了,由最懂音乐的听者听了,就足够了,音乐之外,再无内容,还有什么俗话可说呢?看来,魏晋时代推崇的人和人的关系就是这么简单,这么高贵,这么清奇不俗。后来这首曲子变成古琴曲,所谓《梅花三弄》就是它的主体旋律出现三遍,叫“三弄”。

古琴是先辈发明并且传承下来的厚礼,我们今天又该如何继承、如何正确看待它呢?古琴在近代曾有一个几近消亡的命运,其中也有一些原因,比如任何一个乐器都有它的局限性,古琴有两个局限,一是音量小,应该说古琴是除了口弦以外所有乐器里音量最小的,古人弹琴不是为了表演和商业,首先是为了自己,所以古人弹琴都在山林、溪间,“独坐幽篁里”或与三五知己,它是一个很内省的乐器。但音量小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已不存在,因为现代电子扩音设备发展得非常快,现在做古琴公开演奏、音乐会没有任何问题。

科学技术进步可以解决古琴音量小的局限,古琴谱只记载了音高,没有记载节奏,这是不是弱点或局限性呢?很长一段时间,包括音乐学家都把它当成一个缺点,觉得古琴谱不如五线谱完备,没记载节奏,还要靠前人打谱。但是,换一个视角看,一个钢琴演奏家和一个琴人的区别在哪里?一般来讲,哪怕最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他二度创作的空间也是很小的,是作曲家的“代言人”,是他们音乐的表达者。但是琴人不同,每一个古琴家在打谱的时候,都是一个作曲者,乐谱本身为他留下了二度创作的充分空间,让之后所有的琴人都能把自己的智慧、感情以及对人生的体验放到乐曲中。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古琴谱,这样一种为后人留下了充分再创作空间的乐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们应充分珍视其价值。

今天,我们重新认识、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应该保持这份自信,客观看待别人的长处,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古琴艺术传承下去,让千秋万代琴声永传。

(田青,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摘自国务院参事室网站。)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