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学的阅读视野,成就了先生个性鲜明的《先秦大侠义》
去年底,为准备佘明哲先生《〈道德经〉新解》研讨会的发言稿,重读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心得颇多。笔者从事语文教育文学阅读的教学、研究多年,感触很深。简言之,当代语文教育从小学到中学整整12年,受教者仍然不能实际解决“读”和“写”,两大基本语文能力培养的痼疾,破解的钥匙到底藏在哪里?新世纪新课程标准强力推行十余年了,基础教育工作者似乎都知道了加强阅读训练的重要性,经典阅读量化训练的实际功能,彷佛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了(诸如国学读本的流行就是旁证)。然而,不是应试训练的阅读训练,在层出不穷、大量出版的新世纪教辅教参图书中,似乎还是很不容易找到一本对路的教师阅读的参考书!朱自清先生70年前“经典训练”的《经典常谈》,有关传统阅读理念与基本技能训练方法的阐释,仍然那么有说服力。
《叶圣陶教育年谱》1943年6月9日有这样的记载:“6月9日作毕评论《介绍经典常谈》,刊《国文杂志》第二卷二期,8月15日署名朱逊(收入《叶圣陶集》第十四卷)。文章把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经典’界定为,‘是历来受教育的人常读的书’。说朱自清在序文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个话很通达。我们生在这么一个文化环境之中,如果不知道一些记录文化的书,就像无根之草,无源之水似的,难望发荣滋长,流长波阔。从这个观点,无论学理科工科的人都该受经典训练,也有了充分的理由。”
《经典常谈》中的“经典”,叶圣陶认为就是“历来受教育的人常读的书”。《经典常谈》这段话的表述是:“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叶先生将“中等以上的教育”,对应于“历来”国家教育的主体部分,是很有深意的。一方面,体现了叶先生的职业习惯,对抗战时期现代教育中小学国文教育水平的特别关注;另一方面,则简捷表达出,叶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原典阅读过程中,注意到关乎中华文化原创力源头的基本认识——文化通识教育的先秦典籍阅读训练,对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功能的完全认同。这是从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的国家功能,所阐发的观念,当然不是本文重点讨论的话题。之所以提及,再细读辨析字里行间深意之所在,首先在于《先秦大侠义》第十四章“侠义一脉化人千秋”的两个论断:
其一,“侠文化的根须粗壮而深长,与儒文化和合互补,共同铸就了历代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行为惯式、道德理念和价值取向,即所谓国民性”;
其次,“传统侠义的道义取向、信义取向、勇义取向、恩义取向、节义取向全都没有过时,它们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资源主建构全都有益于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再其次,《先秦大侠义·后记》所述作者本书的阅读方法和写作宗旨:为了“统揽”中华侠文化的“总体风貌”,在写《半部〈论语〉——孔门君子的德行坐标图》(重庆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一书的同时,计划“在其后五年左右时间,集中心力通读正史以及能够到手的稗官野史,从中梳理出对侠文化贯通性的个人认识,然后写成一部定名为《中华侠文化》的史论专著。”因为身体原因,正史细读只能“止于”《三国志》而遗憾放弃“通史”的原计划,“改写”《先秦大侠义》“探源溯流,略窥中华侠文化的基本风貌”,这部具有作者鲜明个人风格的中国侠文化断代史专著。
上文之所以不厌其烦摘录《先秦大侠义》语段,因为笔者据此,读出了朱自清先生“经典训练”的核心要义。“经典训练”,就是经典阅读训练,这是中国传统语文阅读能力训练两千多年卓有成效的方法,朱自清先生抗战中期立足于现代阐释学理念明确提出,功莫大焉。5000年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面临断层末日,必须把握住华夏文脉永不枯竭源头的生命力所在,积极推进中华文化现代化的真正转型,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国大陆存在,泱泱中华大国就会永远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典训练”基本平台的原典阅读面,就是先秦典籍的核心部分——这些传统中国“历来受教育的人常读的书”,主要就是,诸子百家中的《老子》《庄子》《论语》《孟子》,还有《先秦大侠义》特别提醒的《墨子》。笔者很认同当代一位精英学者下述“话丑理端”的阐释思路:
中华民族精神固有的仁义道德,就是当今世界的“普世价值”,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原创产品。中华文明5000年没有中断过,重点依靠主流的儒家思想和“边缘”民间文化的侠文化。“儒和侠是中华文明的两大支柱”,2000年前的《韩非子》就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将儒、侠“绑在一起”如是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发现儒、侠国家意识上的共通性。两千年多年封建专制制度下,儒、侠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国家结构位置中的“上和下”:“儒家集团是精英集团”,不断生成主流意识形态,“在上”;“在下”的广大老百姓,其精神层面的支撑则主要“靠侠,靠侠义”。
侠义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源头”有儒家说、道家说和墨家说,“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本源”。“要去档案馆查第一手的资料”,“第一次那个话是怎么说的,一个字都不能差。这种精神是保证学术严谨的。”但根本而言,典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第一手材料,第一手材料是生活,是生活本身。”简言之,“侠的根源在人性”(孔庆东《儒家文化与侠义精神》讲座,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