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荟萃 > 正文

个性鲜明的“经典训练”案例——谈谈《先秦大侠义》一书的阅读方法

赵心宪

发布:系统管理员 日期:2015/6/30 来源:本站 浏览:

同时,熟悉经典阅读的传统学术路径,尤其是“通读正史”必须遵循的,原典阅读相沿成习学术规范,是为真正领悟《先秦大侠义》对中国侠文化源头考辩、论析写作宗旨的关键,这是本书阅读方法论应注意的第三个方面。

一般而言,“通读正史”甚至“稗官野史”,如果不是训练有素,养成文言阅读的基本习惯甚至文字趣味,并不断积累相关的阅读经验和长期补充学养,文本细读过程将会非常辛苦,更莫说思考学术问题了。《先秦大侠义》论析先秦侠义源头所在,“通读正史”的第一部就是太史公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然后关联而及《左传》、《国语》、《战国策》、《汉书》……先秦史的数十种文献,蓝先生原典阅读的厚实根底随处可见。

如第十章《重死轻生、犯险拯厄的勇义取向》:开篇评点《游侠列传》概述游侠狭义行为的两句文本表述:“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与“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焉”。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前一层意思彰显信义,后一层意思揭示勇义,精当得体,昭然甚明。后人图简单,将其浓缩为‘重然诺,轻生死’,似乎得其要,其实却有不少的差异。尤其所谓‘轻生死’,失于知‘轻’不知‘重’,未能把握住‘不爱其躯’的双向含义。”随即提出训诂“勇”字,再加考证“先秦时期的士——特别是侠见义勇为,怎么样看待人的‘生’和‘死’”,展开本章论析先秦侠义精神的思路方法。主要涉及到的典籍有:《说文》、《玉篇》(释“勇”),《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晏婴公元前548年前的一次勇者行状),《史记》专列的《伍子胥列传》、《吴太伯世家》、《楚世家》、《勾践世家》(所述“以勇武著称的伍子胥”所为),结论是:“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端午赛龙舟,都以伍子胥为神,不像其他地方的端午是祭屈原,足见他的大勇得到后人肯定。”

如果第十章论析思路就此打住,则主要还是文学阅读的典籍分析方法,徘徊在《史记》传记形象的文学性格分析层面,离先秦侠义精神的文化哲学考辨目标还远得很。所以前述内容仅仅是本章“问题的提出”部分而已。接下来“通读正史”方法的应用,则是向先秦文献“倒溯回去”,从引《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记伍尚、伍子胥兄弟生死决择的对话开始,再引《国语·周语(中)》“以义死用谓之勇”的出典,再引先秦原典的《老子》第七十三章、《论语》(《为政》《宪问》)、《墨子·经学上》所述“勇”的“好、恶”之别,认为这才可证《史记》所记之侠勇真义了,到此太史公撰《季布栾布列传》,清楚提出了“重死”的概念……。如此经典阅读处处“坐实”文本的语义阐释,大大强化了《先秦大侠义》的学术性和论辩性,蓝先生的国学修养与出众的国文表达能力让人叹服。

简言之,“原典阅读”规范是学术性的,有专业的长期训练基础与简明、准确、畅达的母语书面表达要求。上文“要去档案馆查第一手的资料”,“第一次那个话是怎么说的,一个字都不能差”,就是指的这个学术规范的底线所在。由文学阅读发现并提出正史通读的学术问题,按照传统学术规范,选择训诂、考证、论辩入手深究问题解决思路,原典阅读的“经典训练”方法,以相关典籍旁征博引的熟练运用为表达形式,正是《先秦大侠义》学术品格鲜明个性的具体存在方式。限于篇幅,这里不进一步展开引证了。

三、欲说还休

以中国传统文学侠义形象的文学性格“侠义”探讨的兴趣为发端,进而重评《水浒》侠义形象个性解读却被误会,于是激发“通读正史”,参考“能够到手的稗官野史”,写成学术个性鲜明的《先秦大侠义》。蓝先生一步一个脚印,给个人“从教从文五十年”,成功画上一个份量厚重的“立言”休止符,真是让后学钦佩莫名。据专业阅读的学问“标准”,专著《先秦大侠义》从内容到形式,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不是这篇书评短论说得透彻的。诸如大禹、涂山氏治水的新说,中国侠义观念的历史形成过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关联,中华先人的民主自由、个人权利意识新解,先秦侠义的形貌风神等等,可谓新意迭出,不断激发读者的专业阅读兴趣!尤其是重庆地域文化成分之一的码头文化,从先秦侠义文化内在结构的考辨,找到了事实存在的源头,为科学认识重庆文化精神做出特殊贡献。

最后,回到本文开头沉重的话题。基础教育语文学科的原典阅读,当下仍然是严重问题。从事语文学科教育的教师,原典阅读习惯的培养还是老大难!70余年前,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的“经典训练”已经提出可行的操作方案,可惜,没有在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训中重点采纳,却被视为一种离现实很远的陈旧学术观念而搁置。蓝锡麟先生的《先秦大侠义》力作,作为朱自清先生“经典训练”说个性鲜明的阅读应用,应该引起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的有识之士高度重视!

(本文作者为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