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博学多识,尤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佛文化的研究,因而又被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最后的儒家”。1988年5月17日,即在他逝世前一个月,他在病榻上接待台湾《远见》杂志记者时,仍强调一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二要“顺应时代潮流”。这二点似乎概括了他一生的信念和追求。他一生勤奋,一生坎坷,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磨难,也经受过在恶劣政治环境下被曲解误解的痛苦,然而他竟活到了95岁高龄,甚至被誉为“超标准的健康老人”。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一、不求长生,不虚此生
其实,梁漱溟对生死看得很开,他不求长生,也绝不轻生。有一位生活孤苦的老人向他请教说:“先生,人什么时候才得到解脱呢?”他一字一顿回答:“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他的意思是,既在人世,就要把生命运用起来,为国为民,不虚此生。为此,则需要使自己的身体处于一种良好状态。
说起来,梁漱溟体质原本很差,从小就羸弱多病而异于一般孩子。往往冬天还未来临,他已手脚发冷。才五、六岁,就患上了头晕目眩症。发作起来,天旋地转,坐立不稳,苦不堪言,只有卧床不动才能得到安宁。
由于体弱多病,发育也很缓慢。一次梁漱溟拿出一张80多年前的照片,风趣地说:“前排正中坐者是我,实际年龄至少十岁,但看上去却只有六七岁的模样。”小时候,他好静不好动,始终活泼不起来。七、八岁时,他看见别的小朋友玩双杠得心应手非常开心。他十分羡慕,一时兴起,也攀上双杠玩,谁知两臂酸软,力不从心,竟从双杠上摔了下来,摔得人事不省,从此他再也不敢参加小朋友的蹦跳、踢球、玩杠子等强运动量活动了。有时同班同学打篮球,他只站在场外看,却没有勇气进球场和同学们一起玩,往往等同学们打完了,他才一个人进场子抱着篮球拍几下,过过瘾,同学们看着他发笑,故意戏弄他:“当心球炸了!”
由于他小小年纪,不爱活动,却爱动脑筋,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俨然像个“小老哥”,所以连他的长辈们都担心他命不长,活不久,但谁能想到他竟能活到95岁高龄呢?1986年,有关团体评选健康老人。对90岁以上的老人,主要标准是:生活上能自理,能单独行走,智力上能阅读,能交谈。而梁漱溟过了90岁,还行动敏捷,思路清晰,笔耕不辍,交谈自如。医生检查他的身体,发现他的心脏搏动有似青年,说他是位超标准的健康老人。
二、长期吃素,持之以恒
梁漱溟之所以健康长寿,与长期坚持吃素有关。梁漱溟在十四、五岁时,突然对佛经大感兴趣起来,到处搜寻佛教经典,苦思苦读。20岁时,竟想入佛门,由于家人再三劝阻,虽未能出家,但却开始遵守佛家戒条吃起素来。以后几十年如一日,不管什么场合,他都坚持吃素。
虽然他坚持吃素,但并不刻板。有一次,他的儿子见他在吃一小碟羊肝,大为吃惊,问起来,才知这羊肝原来是医生为他开的治病良药。有时在外就餐,无素菜时,他就只吃荤菜中的蔬菜,以免麻烦人家,但自己绝不动荤腥。
1950年3月,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宴招待包括梁漱溟在内的各界人士。面对满桌丰厚菜肴,梁漱溟不为所动,只夹素菜入口。毛泽东走到梁漱溟的座席前,见此情景,笑着说:“梁先生坚持素食,清心寡欲,定长寿也。”第二天,毛泽东又在家里宴请梁漱溟等客人。梁漱溟对毛泽东说:“我是食素的,有一二样素菜就成,但你们吃什么请自便,不碍我的事。”谁知毛泽东接过话来说:“不!不是一二样,统统要素食,我们今天吃饭,也要‘统一战线’嘛。”结果那一顿饭,大家都陪着梁漱溟吃起素来。毛主席还高兴地说:“我也吃过素,那是在沙滩。路过一个小馆子,看见那里正在宰羊,其状甚惨,心中不忍,从此吃起素来。但以后回到湖南,又吃起荤来。”后来毛主席一遇用脑过度,还要来碗红烧肉“补脑”呢。
1950年9月,毛主席又约梁漱溟谈话,毛主席派车接他,一进门,毛主席就让人上菜吃饭,并对他说:“知道你吃素,今天特为你准备了素食。”梁漱溟抱歉地说:“今天因另有约请,已吃过饭了。你们吃吧!”毛主席就让江青给他端来很大的水密桃,梁漱溟边吃边奇怪,这桃子何以能保存到九月间?
三、少吃多动,淡泊平和
梁漱溟自谓“吃苦耐劳,屏绝嗜好,食色都很淡泊”。晚年时,有人问他长寿养生要诀,他回答说:“要说养生,我的经验可总结为:在生活上‘少吃多动’,持之以恒;在精神上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他吃饭,绝不吃饱,也绝不因食物品种多少和味道好坏而有所增减。“他一生未从事体力劳动,食量一生很少,一日三餐饮食总量仅230克左右。早餐是半磅牛奶,煮时加些果脯(如桃、李、杏仁、桂元肉),佐以一二块苏打饼干或面包。正餐吃一二样青菜或豆腐,对蛋以煮汤为多,主食为面食,极少吃米饭。对于水果,吃得较多的是桃子、西瓜、桔子、荔枝、苹果,但量少。对于酒是绝少上口的,只因晚年受失眠困扰,时而在睡前饮一小杯葡萄酒。平时很少饮茶,更不饮浓茶,而且饮茶量少,一天两杯就算多的了”。关于饮酒,在他55岁生日时,一位朋友一再向他敬酒,他皆勉强应付,有人问他:“先生能饮?”他答道:“平日绝不饮,但亦可应酬,多饮似不醉。吾尝谓:吃饭是应酬自己,饮酒是应酬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