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荟萃 > 正文

淡泊·平和·无我——梁漱溟的处世养生之道

刘重来

发布:系统管理员 日期:2015/6/30 来源:本站 浏览:

1974年在所谓批林批孔运动中,他在全国政协的学习会上拍案而起,公开表明自己“不批孔,但批林”的态度,还为孔子辩诬,秉笔直书,写了一篇3万字的《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孔子》的文章,并作了长达8小时的长篇发言,呼吁对孔子要一分为二,不能全盘否定,结果又招来对他的批判斗争。但他心情平静,冷眼相对。1976年3月28日他给友人信中说:“我以拒不批孔,政治上受到孤立。但我的态度是独立思考和表里如一,无所畏惧,一切听其自然发展……我身体精神并佳,虽年纪八十有三,仍然像六十许人,可以告慰远方朋友。”在对他长达7个多月,大小100余次批判会中,他每会必到,洗耳恭听,但却坚持己见,声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真是铁骨铮铮,大义凛然。更令人钦佩的是,在批判会中间休息时,梁漱溟每每旁若无人地在政协礼堂的前厅打起太极拳来,使那些批判者目瞪口呆。

粉碎“四人帮”后,梁漱溟的言行又一次“惊动”了国家最高领导人,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了梁漱溟的远见卓识和铮铮风骨。那是在1978年初召开的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不少委员在控诉“四人帮”的罪行和自己受迫害的遭遇,常常是满腔悲愤,声泪俱下,以致满场的人都在落泪。

然而梁漱溟此时却一言未发,并未加入控诉的行列。实际上他在“文革”中的遭遇并不比别人轻。但此时此刻,他想的并不是自己的遭遇和冤屈,他想的是这场民族灾难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防止它重演。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1978年2月15日,梁漱溟在会上作了一个关于人治和法治的震撼人心的发言。他说,中国自民国元年开始,就制定了各种临时的,正式的宪法,新中国也制定了宪法,但“宪法在中国,常常是一纸空文,治理国家主要靠人治,而不是靠法制。在旧中国,蒋介石就只靠人治,一切问题由他一个人主宰……毛泽东后来变换了一个形式,主要也是靠人治”。“就说大家所诉说的‘文革’十年吧,毛主席为了解决刘少奇的问题,写了《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如果按党章,刘少奇是中共中央第二把手,必须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按照宪法,刘少奇是国家主席,必须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解决。毛主席没有这样做”。

梁漱溟分析毛泽东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刘少奇不是孤家寡人,他在中央党内的上层有不少支持者,他在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中也有威信。毛主席考虑到首先在党内高层开会就会遭到麻烦,弄不好就会成为僵局,因此采用了非常手段……直接从下边开始,把热情有余而事理不明的娃娃们鼓动起来,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搞得天翻地覆,国无宁日,结果被冲击的不单是刘少奇,还有其它许多人,中共的,非中共的都有,倒的倒了,死的死了,好大一摊子,而不是常说的‘一小撮’。毛主席这种搞法自然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话锋一转,梁漱溟又分析了毛泽东搞人治之所以能得逞的原因:“第一,是毛主席本人是一位功高如山的人物,可以说他缔造了党,缔造了国家,他的权威太大了,毛主席不加限制地发挥了自己这种权威。有的高层领导人——比如林彪,出于野心,肆无忌惮地鼓吹这种权威,于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毛主席也就从人变成了神,成了偶像。第二,是中国历史传统。上个世纪以前自不用说,本世纪以来虽曾有过各种纸上的宪法,但总体上看,都没有真正施行过。法统、法制、法治,种种法的观念从上到下,大家都非常淡薄,而对于人治,却是多年来的习惯,都乐意接受的”。

梁漱溟的讲话震惊全场,他公开批判文化大革命把全国“搞得天翻地覆,国无宁日”。有人说,梁漱溟是第一个公开站出来否定“文革”的人,并非虚言。他还分析了人治的危害和毛泽东“不加限制地发挥了自己这种权威”的恶果。

梁漱溟的发言,果然引起最高层的注意,在当天就以最快的速度将发言稿整理上报。很快就摆到了当时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华国锋的办公桌前。华国锋看后大为震怒,他大笔一挥,认定梁的发言一是“恶毒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二是“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他指示“必须组织严肃认真而针锋相对的批判”!

实际上,让华国锋大怒的原因,除了上述两点外,还有梁漱溟发言的另一段话深深刺痛了他。梁漱溟说:“时至今日,我想认真而严肃地指出的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今天,人治的办法已经走到了尽头。像毛主席这样具有崇高威望因而也是最有本钱搞人治的人,现在没有了。今后,也不会很快就有——也许永远不再有。……‘文革’十年血的教训,对人治之害有切身体验,人们对法制的愿望更加迫切,更加坚决了……兴许还会有人有意无意地搞人治,但我可以断言,这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毛主席晚年的悲剧,难道还不足够使后来的中国政治家们清醒、再清醒吗?!”当时的华国锋,以毛主席的接班人自居,大搞“两个凡是”,也想搞个人崇拜那一套,而梁漱溟说“像毛主席这样具有崇高威望因而也是最有本钱搞人治的人,现在没有了”。这明明是在暗喻自己比起毛主席差得太远,不配搞人治了嘛。因此,他想借此机会,狠狠批判梁漱溟。

幸而邓小平看了梁漱溟的发言后,对梁关于人治与法制的观点,他是认同的,而且还将梁的发言推荐给许多老同志看。由于邓小平的干预,这次对梁的批判也不了了之。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