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荟萃 > 正文

时代与读书

吕进

发布:系统管理员 日期:2015/2/4 来源:本站 浏览:

我讲三个问题:时代需要人才,人才需要读书,新媒体条件下的读书。

一、时代需要人才

阿伯特·劳伦斯·洛厄尔是美国教育家,法学家,1909—1933年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主持的哈佛本科教育改革后来成为美国的标准教育体系。洛厄尔在每届学生的毕业典礼上都发表讲话,这24篇讲话汇成一本书:《哈佛校长毕业演说辞:现实与梦想》。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趣的时代,因为它在迅速变迁;一个有趣的时代也是一个困难的时代,它对我们提出了挑战。”

我们当今的世界正是这样。一方面,它在迅速变化。通过互联网把各方面信息连接起来的网络时代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交际方式,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预计到2020年,世界三大领先的经济发展体(中国,印度,巴西)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的总和。但是,经济增长本身并不能自动转化为人类的进步,只有社会发展才能确保人类的进步。当今时代向社会发展提出了四大挑战:人口、资源、环境和健康。

从中国来看,也是这样。经过三十多年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现代中国的经济已经起飞,标志有三个:1,实现了从农业国家到工业国家的转变;2,人均GDP6767美元(2013,国家统计局),进入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低于975美元是低收入国家;976—3855美元,为中偏下收入;3855—11905美元,为中偏上收入;11905美元以上为高收入。美国是47390美元);3,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极其突出,社会安定已到临界点,用《世界商业评论》排名第六的中国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说法是:改革正在与革命赛跑。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当下的基本画图是:经济发展,文化贫穷,思想干枯。物质和精神的失衡造成人文情怀的失落。

好些文学名著的开头都很精彩,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是这样起笔的:“那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时代,那是糟得不能再糟的时代;那是一个明智的岁月,那是一个愚昧的岁月;那是一个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一个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一个光明的季节,那是一个黑暗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大家都在升天堂,大家都在下地狱。”《双城记》的开头和中国当下的时代有些相像。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又是一个正在转型中的复杂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改革与混乱共生,崇高与卑鄙并存,廉洁与腐败同在。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大的社会转型。第一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从血缘宗法体制向专制帝国体制转变,这次转型直到秦汉才得以完成,经历了四、五百年。这次大转型,出现了一个新阶层:“士”,也就是知识分子,意见领袖,大V,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次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从专制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变,至今才100多年,由于战争、革命、动乱、频繁的政治运动,转型颇多变局,进展缓慢,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提速。

转型期总会淘汰落伍者,也总会涌现新生力量,后者以各种方式投身社会变革的大潮中。转型期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震荡性,给新生力量带来机会,也带来挑战。

大学是新思想的策源地,新文化的孕育地,新学术的诞生地,新人才的培育地。新的人才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原创精神,具体说来,就是要具有相对于政治体制的独立性;相对于意识形态的自由性;相对于社会主流的批判性;相对于功利心态的超脱性。

大学要出人才,大学生就要守住自己,守住人格的尊严、学术的尊严,为民族的振兴付出努力。

大学要出人才,大学生就要守住梦想,守住一个知识分子在转型时代的担当,介入当下的改革大业,保留社会关怀、思想批判、文化重建的兴趣与能力,对社会的一切进行“诗意的裁判”,充当公众的良心。

二、人才需要读书

要守住自己,守住梦想,批判性思维是学术创新的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广泛阅读,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基础。获取知识当然不止是读书,但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要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真正的阅读可以让读者拥有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肩上思考和瞭望,以广阔的内在视野观察我们的时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说他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 “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ispower)是培根的名言,这句话出自培根的《沉思录》。力量,指的人格力量,思想力量,工作力量。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产,是老年人给开始人生的青年人的忠告,是准备休息的哨兵给接班的哨兵的命令。书里有人生,书里有思想,书里有智慧。所以,“开卷有益”。(宋代王辟之,山东临淄人,1095年知忠州,1097致仕还乡。他的《渑水(发源于临淄的河流)燕谈录·文儒》写道:“太宗日阅《御览》(吕按:即《太平总类》)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