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荟萃 > 正文

时代与读书

吕进

发布:系统管理员 日期:2015/2/4 来源:本站 浏览:

人文修养的阅读的中心是元典阅读,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元典是经过历史淘洗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时代的穿透力,内蕴了人类一些有永恒价值的元素。伊塔洛·卡尔维诺这样说到元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那些你经常听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比如入世的孔子,《论语》至今还具有强大的穿透力。“政者,正也”,谈得多好啊!又比如老子,在当下的浮躁风气里,老子是一股清水:上善若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24日,公布了“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名列前十名,《红楼梦》更是列“死活读不下去”之首。具体说来,《红楼梦》第一,《三国演义》第三,《水浒传》第六,《西游记》第八,其他六部都是外国文学经典,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就以四大名著来说,《红楼梦》写情,《三国演义》写忠,《水浒传》写义,《西游记》写趣,是后人所难以逾越的。网友吐槽说,《红楼梦》诗词太多,其实,《红楼梦》的诗词曲赋本身就是这部经典闪光的地方,因而成了红学的一个子学科。又有网友说,《水浒传》打打杀杀的,不好看,其实,当年赛珍珠翻译《水浒传》时,把英语的《水浒传》改名《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懂得这部名著的精髓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阅读的文学经典怎么到了21世纪就“死活读不下去”了?这说明,我们的社会风气存在浅薄化、庸俗化的弊端。有些人读书,但是心态浮躁,泡在网上快读、浅读、碎片化阅读,或者只去看碟读图,不看原著。更不说有些人根本不读书了。文学的消费历史、矮化人生的“戏说”和“穿越”也正败坏着自身。于是,“去经典化”就盛行,元典自然就“死活读不下去”了。

三、新媒体条件下的读书

“新媒体”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就当下而言,就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比如网络、数字影视、手机微信、电子书等。

新媒体给阅读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一,阅读载体新(电脑,手机);二,阅读形式新(文字阅读之外的声音、动画、视频);三,阅读环境新(不受限于场所要求,海量的信息)。

我们有了新的阅读方式:书本阅读之外的数字阅读;读书之外的读图;深阅读之外的浅阅读。

在新媒体时代,书本阅读有所减少。以书店为例,网络书店之外,实体书店关门的不少,继续经营的,也同时开设咖啡店、餐厅、文具店、礼品店等等。

新媒体时代还需要读书吗?

人类知识的记录方式的发展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靠体内仓库,凭记忆——刻书(刻在石头、骨头、钟鼎、竹简、缣帛上)——雕刻印刷(东汉出现造纸术以及出现油墨后出现雕刻印刷,在宋代,雕刻印刷得到普遍运用。但是这种印刷有许多缺点:刻板费工费时;书版存放不便;错字不易改正。)——活字印刷(北宋布衣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后来发展为铅活字印刷)——新媒体。

记录知识的方式的变化,并不是阅读需求的变化,也不是书本阅读的消失。新媒体带来阅读的便利性与海量性,但是它是跳跃的随性的碎片的,新媒体阅读活在当下,书籍付诸思考。信息不等于思想,资讯不等于学问,养眼不等于养心。知识分子不能只是知道分子:知识分子要有思考,要有批判,要创造新知,这一切,只靠新媒体阅读显然是不够的。

需要阅读元典。学者易中天说得好:“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荀得自强不息。”

还是培根那段名言值得我们回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本文作者为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此文系吕进馆员2014年5月13日在澳门大学作的讲演。)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