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馆员风采 > 正文

悠悠桑梓情 拳拳赤子心 ——重庆文史馆百岁馆员刁蓬先生的艺术情怀

发布:市政府文史馆 日期:2021/3/1 来源:程崇梁、余析林 浏览:

最是一年春好处,姹紫嫣红尽芳菲。辛丑年正月初一,在“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1春节大联欢”电视录播上,重庆市政府文史馆馆员、100岁的著名画家刁蓬先生诚挚地向全国人民拜年,祝中国共产党永远有辉煌!祝福质朴,简练厚重,深情表达出期颐艺术家刁蓬先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赤子情怀。

刁焕文,笔名刁蓬,同盟盟员。1921年生于重庆市江津区,1946年毕业于武昌艺专。著名山水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江津区美术家协会原主席,1988年任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潜心研习历代山水画家之名作,从事美术教育和国画创作70余年,尽情在传统经典中汲取养分,形成了景深意远、古朴沉厚的艺术风格,创作了数以万计的山水画作品,成绩斐然,在北京、重庆、香港等地举办个展或联展,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美术界及社会大众的广泛赞誉。

 

报效桑梓  十年创作《四面山百景图册》

重庆市江津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厚重,古渝江州神奇的“长江九曲”灵气赋予了刁蓬的睿智和才华。刁蓬常说,是家乡的山水带给他无尽的创作源泉,家乡的美景滋润了他的画笔缤纷。

欣赏刁蓬的山水画作,使人仿佛沐浴在巴山蜀水精气神的和熙阳光之中。刁蓬的作品,天地丰盈,透气通泰,景深幽远,古朴沉厚,充满着诗意,使人可赏、可游、可居,给人以美的享受与精神陶冶。

刁蓬的家乡——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系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千瀑之乡,独秀天下”的人间仙境。刁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四面山情有独钟,把四面山的美景,用手中的画笔艺术的表现出来展示给世人,是刁蓬数十年来的心愿。那时已逾古稀的刁蓬,不顾年迈,背上画具,拄着拐杖,不分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年复一年,无数次深入到四面山龙潭湖、望乡台、洪海、水口寺、飞龙庙、大窝铺原始森林等景区,翻山越岭写生,体验大自然之美,感悟人生真谛,一幅幅画作代表着他对四面山的无限深情。《四面山百景图》终于完成了,这是刁蓬用了十余年情感与心血创作的独具特色的力作。老艺术家以苍劲凝重的笔触、淋漓苍润的烘染,大气中透着秀丽,泼墨中露出灵动,把四面山的原始、自然、古朴以及幽、险、雄、奇、秀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如今,人们从《四面山百景图册》中品味四面山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百岁艺术家刁蓬的桑梓情怀。

 

讴歌祖国  六出夔门《三峡图卷》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历来画长江万里图的不乏其人,甚至有百米之长的场面十分恢宏。但是在刁蓬看来,长江的精华在三峡,是那个气势壮阔的三峡。中国长江三峡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四百里的险峻通道和三个动听的峡名,容纳了无尽的旖旎风光,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为之吟诗赋词,留下了千古名篇。

中国山水画有六法,刁蓬最主张其中之首的气韵生动。明董其昌曾说气韵不可学,此乃生而知之,但也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评判和学习中国画不可颠破的哲理。一幅画要被人欣赏与珍藏,首先要美,美的让人怦然心动,其中的推动力除了笔墨技巧、布置结构外,就是气韵生动了。要画三峡是三峡,必须深入写生,掌握其本来面貌与结构。为追求“搜尽奇峰打草稿”, 1980年刁蓬退休后,他六出夔门专为三峡原貌写生,有铅笔稿的、有钢笔稿的、还有素墨稿的,总计写生有百余稿。

胸中有丘豁的基础上,刁蓬把握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奇险以及沿江名胜古迹其中之精髓,进行了数年的反复修改创作,最后保留了自己相对满意的五卷长江三峡主题绘画。这其中有一卷全景式地反映长江三峡壮丽风貌的巨幅佳作《三峡图卷》,高34cm、长3850cm,恢宏画面中不失长江三峡大山大水本来面貌而又气韵灵动,呈现给观众烟云缥缈、可游可居的美妙意境,图卷上还有当代著名国画家阎松父先生的题词、周北溪先生长长的题跋,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16年金秋时节,在学生和艺友的帮助下,凝聚刁蓬心血与才艺的代表力作《三峡图卷》顺利出版,成为重庆艺坛的一件大事,受到艺术圈内的高度赞誉及美术爱好者的争相收藏。在当代山水画大家中,刁蓬创作的《三峡图卷》可称得上是传世佳作的优秀作品之一。

 

感恩母校  鲐背新绘《五十三梯之春》

抗战时期,由汉口迁入重庆江津德感坝五十三梯的武昌艺专是刁蓬先生的母校。刁蓬1944年进入到武昌艺专学习,1946年毕业。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江津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资源尤为缺乏,学校甚至都找不到一本美术史的教材,青年刁蓬将自己的一本《中国美术史》贡献出来作为教学之用。师生们吃的是红薯稀饭和最便宜的“牛皮菜”,利用自制的木炭条当笔,在手织的白粗布上作画,白天听课不够用,晚上还继续在桐油灯下练习。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始终坚持办学,老师对学生倾囊相授,所有的同学亦都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极好,大家对艺术的挚爱不减,在“五十三梯”的长江边上时常响起青年学子们抗日救亡的嘹亮歌声。

  回忆起当年的求学岁月刁蓬仍记忆尤新。1944年是学校最为困难的一年,唐义精校长和唐一禾老师不幸由于覆船罹难,且时局混乱,物价飞涨,学校经费日渐拮据。继任校长张肇铭到重庆开画展卖画,筹集了一笔资金,全部捐献给学校,以救燃眉之急。刁蓬对当年在武昌艺专任教的冯法祀老师印象深刻,冯老师是一名中共党员,在校期间经常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兴亡。武昌艺专本就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保护进步人士,1940年中国共产党双河特支建立,五十三梯的武昌艺专也建立了党支部,对此《中国共产党江津地方历史》(第一卷 1926-1949)有翔实史料记录。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生活与勤奋学习的磨砺,刁蓬逐渐确立了用艺术服务民众的初心与报效祖国的情怀,以至于后来刁蓬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就及进入晚年还时时不忘母校培育之恩情。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