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山水相依,文化同源,经济共生。近日,重庆市政府文史馆员、西南大学教授、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吕进分别接受《封面新闻》和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就巴蜀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发展谈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观点。
吕进馆员在采访中谈到,巴蜀文化是由巴文化和蜀文化组成的区域文化,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同质性。地处偏远的四川盆地,和文化权威、文化新潮若即若离,带来自由的创造空间和纯净的心理空间;它的边缘性引导出文化的自在性,洋溢着年轻和自由的文化风格,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这就构成巴蜀文化的守常求变的基本品格:稳健的先锋,或者,先锋的稳健。而关系密切的巴蜀文化,也有细微的区别和各自的特色。《华阳国志》说:“巴出将,蜀出相”,从根本上道出了四川文化和重庆文化的区别。四川文化有文的品格,柔的品格;重庆文化有武的品格,刚的品格。远古的巴国陡山险川,巴人爬坡上坎,造就了巴人负重自强、尚武敢为的文化性格,造就了巴蔓子、秦良玉、刘伯承、聂荣臻等等一代名将。蜀地文风兴盛,多出相才等文人雅士,自李冰修都江堰之后,蜀地就成为天府之国,养成了休闲、安逸、绵软的风气,滋养了司马相如、李白、苏东坡、郭沫若、巴金等流传千古的名字。文明求同,文化存异,四川文的、柔的文化品格和重庆武的、刚的文化品格,都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实现川渝共建的宏图里,应该保持和发扬光大的。
巴蜀从古及今就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行政区划的变化,并不能从文化上把重庆和四川截然分开。川菜、川剧、川妹子、川江号子都既属于四川,也属于重庆。文化就是人化,在文化领域,四川人、重庆人是交错互融的,是不分你我的。如重庆文史馆员、著名诗人邹绛、梁上泉和吕进都是四川人;而四川的著名作家马识途是重庆人,不少重庆诗人也是成都的《星星》诗刊培养出来的。关于巴蜀文化交流合作和未来发展,吕进馆员表示,在新诗创作上,川渝完全可以强强联手,把巴蜀共同打造成中国新诗的中心和圣地。四川有深厚的文脉,这里是李白的故乡,也是杜甫草堂所在地,历来是诗的故乡;三峡是诗之峡,是诗的沃土,奉节素有“诗城”之称,重庆也是公认的新诗重镇。山水相连,文化相通,巴蜀联手,成渝联手,让巴蜀成为中国新诗的活跃之地,繁荣之地,领军之地。